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04|回复: 0

8000字长文揭秘:李善友的异端学说与恐怖裂变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4-9-9 12: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1).jpg

李善友,人称老李飞刀,前上市公司酷六网的创始人,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主办中欧创业营。


成为他的学生很难,要经过推荐,面试等多个选拔环节,到最后还必须经过终极考核:12万学费必须通过向粉丝众筹获得,这简直太变态了。


尽管如此,还是有成群的创业者挤破脑袋想成为他的学生,例如逻辑思维的申音、黄太吉的赫畅、美柚的陈方毅、90后女神马佳佳、快的打车的陈伟星等,这些都是江湖上响当当的人物。


成为他的学生又很容易,李善友的中欧学生们在2014年3月联合发起了颠覆式创新研习社,低门槛向大众开放,自此之后,李善友已经在广州,上海,北京举办了多次千人演讲,免费听课,每次都历时2天。李善友演讲不善于把握时间,经常从早上8点讲到晚上10点,当台下观众都是靠毅力支撑时,而他仍然激情昂扬,一天下来能湿透好几件衬衫,这几乎是拿生命在演讲。


他很讨厌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睡觉,他大声怒吼,你可以睡我,但绝不可以睡我的作品!的确,每一堂课都是他的作品:每次演讲,上千页的ppt几乎没有重样,每一版本都在升级迭代,这不是作品又是什么呢?


2014年9月6日,北京会议中心,当李善友宣布为期两天的课程结束时,台下1500位来自祖国各地的社员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奇葩教授致敬。


笔者自2013年12月听李教授第一次演讲,从此不可自拔,逢教授的课必听,而此次北京的课程内容之震撼,超乎我的想像,如果说以前的观点还只是一种个人推崇的思潮,那么如今的李善友已经将其升级为与维系世界工业文明300年的工商管理理论相对抗的异端学说,李善友也成为全球首位挑战西方管理学说的中国人!


而这一切的发生,大大出乎我的预料,这与9个月前的李善友有着天壤之别,这种恐怖裂变正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想,是时候向更多人全面揭秘最真实的李善友了,此文将用最通俗易懂的几千字阐述他的全部思想精髓,耐心看完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国颠覆式创新的理论鼻祖


李善友早期的理论基础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他极为推崇《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他认为大公司天然的存在创新窘境。


为什么柯达发明了数码成像技术却依然破产?为什么一代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轰然倒塌?为什么微信轻而易举的就干掉了运营商的短信业务?为什么芯片巨头因特尓业绩一再下滑?......太多的类似案例向人们宣告:巨头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巨头在面临创新者的冲击时往往毫无还手之力,因为这些巨头受制于部门体制、惯性思维、资源配置等原因根本无法实现换血式的创新,也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窘境的现象为中小创业者提供了机会。


李善友认为,在巨头已经成熟的市场发起冲击是徒劳的,如同腾讯电商干不过淘宝,360搜索干不过百度,网易微博干不过新浪微博,来往干不过微信,因为他们不明白,打败微信的绝对不会是另一个微信。


案例比比皆是,而能引发我们联想的是,即使是中小公司是不是也存在这种创新窘境。


笔者所在的公司是化妆品品牌电商,是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淘品牌,每年数千万的广告费换来上亿的销售额和海量库存,发展陷入瓶颈,按此思维分析,我们惊恐的发现我们干的事情其实和欧莱雅等传统巨头是一样的,我们分析自身优劣,研发技术比不过,广告投入比不过,品牌知名度比不过.....在那次会议上,我们悲观的得出结论,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可能也只剩下我们可能会勤奋一些了。


我们试图成功创业,做的却是和巨头一样的事情,同样的市场,几乎相同的技术,做着只要我努力一点就能成功的春秋大梦,而更可怕的是我们深陷窘境却浑然不觉。


我们没有想过创新商业模式,没有想过创新销售渠道,没有想过创新我们的产品,我们坚持在原有的业务链条里挣扎,这不是创新者的窘境又是什么呢?


李善友为战胜巨头提供了一些方法论,这被称为颠覆式创新或破坏性创新理论:


A,在新的领域,例如在新兴市场、新的类目发起冲击是胜算较高的方法,例如苹果手机凭借重新发明手机即智能手机轻易击败了功能手机巨头诺基亚,这如同换了一个维度,毁灭你,与你何干?


B,以低价对抗高价,以免费对抗收费,以简单对抗复杂也是一种制胜策略,例如淘宝用免费击败了易趣,这种低端颠覆甚为有效。


C ,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业态也被认为是潜力最大的市场,例如打车软件,余额宝,电商模式等等,这种降维打击的效果十分恐怖。


大多数创业者理解这套理论后幡然醒悟:正面战场不是我们的主场,该换场地了。


尽管颠覆式创新理论不是李善友的原创,但他是中国第一个不遗余力推广颠覆式创新理论的学者,称之为中国颠覆式创新的理论鼻祖丝毫不为过。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生存逻辑


李善友极为推崇小米,不同于大众对于小米的理解,李善友用零库存、零渠道费、零营销费来剖析小米案例。


首先,小米的定位是中低价位智能手机,在这个领域存在中兴华为联想酷派等巨头。试想,小米如果也是用这些巨头的商业模式,是否还有取胜的机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小米首先将产品实际成本之外的其它成本全部归零,不进行硬广投入,不支付任何渠道费用,借助于互联网预售模式,将库存风险降至最低,当没有了这些成本,小米得以几乎以成本价销售手机,这就是李善友理解的毛利归零模式,这真的是需要创新的勇气。


极致性价比的前提下,消费者又怎么可能不买账呢?小米实际上创造了一个新的竞争维度:制造了一个更恶劣的竞争环境,你还能生存吗?这在颠覆式创新理论中被称为降维打击。


中华酷联面对这种进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虽然纷纷推行互联网手机,以小米模式反小米,但为时已晚,2014年Q2小米已经位列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如同上文所说,打败小米的,又怎么可能是另一个小米呢?


小米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经典案例,其核心就是降维打击,但仅仅以毛利归零看来,绝大多数创业者难以接受,李善友反复强调,核心产品的利润归零有助于获取海量用户,他认为,单品、极致、微利、海量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种生存逻辑。


李善友认为,小米的配件、软件收入已经有几十亿了,核心产品不赚钱又有什么影响呢,核心在于你有没有用户。可惜的是大多数创业者没有看懂这个逻辑,我的产品只有一个类目,这个不赚钱,我喝西北风去?


李善友推崇的另一个经典案例是微信,在一个全新的维度发起冲击,获取海量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率先建立起生态圈。马化腾说,如果微信不是诞生在腾讯,对我们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微信的出现,毁灭了短信业务,推出的购物和微信支付又切中了阿里巴巴的市场,马云曾经豪言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但微信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马云由此发起了来往战役,要求阿里巴巴员工每人必须拉100个用户,虽然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为什么在一个新的维度发起的进攻这么有效呢?


类似的案例还有特斯拉以电动车进攻燃油车,苹果以智能手机进攻功能手机。李善友将这些经典案例称之为颠覆式创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又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


我们分析自身的优劣后,立即决定进入美容仪器和女性智能设备市场,在2014年5月推出成本价的洗脸神器,创下了公司历史上第一次供不应求的盛况,在2014年8月我们推出仅39元的智能肌肤管家,试图通过其它类目反攻化妆品市场,这也算是颠覆式创新的一种探索吧。


产品,产品,还是产品!


李善友用最大的篇幅来说产品,他认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即是产品,他认为一家公司最核心的资产,也是产品。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产品而起,颠覆式创新的核心,就是基于产品的创新,小米,微信,苹果,特斯拉都是将产品做到了极致,并且创始人直接就是产品经理。


李善友强烈抨击联想,刘军、杨元庆都是销售出身,他们的窘境就是重渠道不重产品,而这样的企业在中国比比皆是。


99分等于负1分,100分等于0分,101分才等于1分,李善友用这个对比让大家明白,超出用户心理预期才是产品的追求,如果产品在用户心理预期之下,那连狗屎都不如。


功能成必须,情感成强需,即产品除了功能属性,必须要有情感属性,要实现这一点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区别。


李善友向大家推荐《精益创业》一书,他认为,产品发布分为火箭式发布和迭代式发布。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是几千人工作一年多,一切准备就绪后对外发布,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中小公司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去做这种等待,此时产品迭代的重要性就凸显了。


早期推出的产品模型不一定是完善的,而是需要最快速度推出,立即接受用户的反馈,校正方向,验证是否真的是用户需求。例如小米手机从第一代开始不断迭代,并且米柚系统每周也在迭代更新,以此实现产品与真实的用户需求是接近的。


所以,用户的互动和参与决定了产品的真实需求,传统的产品开发都是脱离用户的,闭门造车式的产品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不讨好了。


另一个案例是苹果刚推出siri时,背后的语音智能并不是程序,而是真的印度人在和你对话,验证这个功能真的是用户需求时才投入力量研发。


李善友认为产品必须做到单点极致,产品即认知,你不是在跟别人竞争,而是在与用户脑海中的认知竞争。不求最好,但求不同,定位越小越好,定位越精准,用户越容易形成记忆,例如小米手机是“最快的手机”,以此颠覆用户的传统认知。


李善友呼吁,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产品经理的时代,得产品经理者得天下,李善友将阿里巴巴和腾讯对比,这是两家天壤之别的公司,阿里巴巴重营销,大手笔,大战略,推广来往时已见一斑,而腾讯重视产品经理,张小龙十分低调,静静的就把产品做好了,尤其是微信红包的推出,无需腾讯付出任何营销费用就取得了超乎想像的成效,马云称之为珍珠港偷袭,而李善友称之为诺曼底登陆,经过微信红包一役,移动互联网IM市场大局已成。


但很显然,绝大多数创业者很难完成这个转型,创业者习惯说我的产品质量好,就觉得自己有优势,但如同上文所说,你需要做的,还需要更多。


产品社群派


李善友认为小米已经全然不是一家手机公司,而更像一家品牌公司、文化公司。


小米通过少数核心产品以成本价销售获取海量用户,而后通过论坛、同城会等多种渠道传递小米文化,形成粉丝,当粉丝数量足够大时,一个社群就形成了。小米已经将产品线拉的足够长,这好像有点不务正业,雷军对此在小米3发布时说道,米粉喜欢的,就是小米要做的。


因为米粉,所以小米,这个因果关系已经全面超出了工业时代的商业思维。


基于产品,形成社群体系,社群需要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与传统定位理论背道而驰,传统认知认为多元化必死,《大败局》一书列举了十几个大企业失败案例,得出结论,企业一定不能搞多元化,传统的咨询公司也极为抵制多元化,而小米轻松破除了这一边界。


核心产品不赚钱,其它产品赚钱,构成了小米的盈利模式,这个模式的前提就是社群。逻辑思维罗振宇认为,没有粉丝就没有未来,李善友认为不仅需要粉丝,而是要铁粉、脑残粉,毕竟,赚粉丝的钱要容易得多。


李善友认为比产品价值更重要的是社群价值,这与工业时代存在截然不同,工业时代卖产品就是卖东西,买卖结束即宣告关系的结束,而对互联网品牌来说,关系才刚刚开始,互联网的特殊性在于关系更容易建立与保持,当用户关系不断发酵,即成为一个社群,社群为品牌的横向扩展提供了可能,你很难想象小米的米兔一年也能卖上百万只,这其中的利润超乎想象,实现了利润递延。


开始社群探索的为数不多,小米、魅族、罗永浩、罗振宇、赫畅是少数先驱,当人们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来思考社群价值,是极难想象的。


创业者很难明白用户与粉丝的区别,但李善友直接指出,互联网品牌其实就是产品与粉丝的合谋,你光有产品而不懂得养成粉丝是极其危险的。


李善友对比了传统和互联网完全相反的品牌“养成”路径:以小米为例,先通过MIUI获得铁杆粉丝的忠诚度,自内而外扩散美誉度,再形成相当规模的知名度,而传统品牌的路径显然是先有知名度,再有美誉度,最后才是忠诚度。


不同的养成模式也决定了不同的成本投入,传统行业习惯先投广告获取关注度,在大人群里获取用户,关系仅限于买卖;而互联网品牌必须先积累小社群再裂变,继而形成大社群,这其中的关系在不断发酵裂变,你要做的是让喜欢你的人更喜欢你。


李善友为粉丝养成也提供了一些方法论:


A,投入产出比上看,营销创始人形象比营销公司形象更合算,前者相对于后者,更立体,更人性,更具象。这被称之为魅力人格体,乔布斯、雷军、罗永浩、罗振宇都是在施行这套模式,由于独特的个人形象,吸引了一群追随者,这就是李善友所说的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效果超乎想象的好,在未来,这种个人即公司会成为常态。


B,建立粉丝沟通渠道,让粉丝们之间产生关系,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关系的集合,论坛、微博、或者线下交流都是沟通的有效渠道。


C,让用户感受到参与感,这几乎是用户转化为粉丝的必经途径,用户的参与使之产生主人翁意识,而实际上用户也需要这种参与的成就感,无论是微博的一场骂战,还是论坛的一个帖子,都是参与感的有效形式,而这个前提是需要设计对外开放的节点,即将哪些环节开放出去让用户参与。


李善友举例淘宝的一位美女店主,仅通过微博获取粉丝,效果相当好,李善友将之形容为一戳之间,这与小米的微博营销有异曲同工之妙。


受此启发,笔者公司的CEO@苏桂强在2014年年初开始走出去,8个月来微博已积累60万粉丝,还成立了大苏福利社这种虚拟的社群组织,为品牌带来不少的用户;我们于2014年5月正式推出了PBA女人帮手机客户端,以社区为主,目前日发帖量达到2万,轻松成为国内排行前3的自主品牌社区。


我们的商业模式也开始逐渐清晰:基于智能设备的零利润销售获取海量用户,聚集在手机客户端形成社群体系,而后通过销售传统化妆品实现利润,不仅如此,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的边界没有了,我们开始开发花茶、洗护、健康食品,粉丝并无不适应,一个基于产品的女性社群就此形成了。


自组织形态


2014年6月1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创业营第二期学员毕业典礼上,李善友第一次提出疑问:工商管理的边界在哪里?


李善友在9月6日的演讲中提到,为什么国际知名的麦肯锡公司在互联网行业几乎没有成功案例呢?李善友说,传统工商管理的那一套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适用了!在此次演讲中李善友第一次将其理论与泰勒的工商管理进行对比,他毫不讳言,移动互联网思维是更高维度的文明,代表工业文明的工商管理思维迟早被取代。


李善友在此前将其称之为价值网的逃逸,他向大家推荐《三体》一书,如果不从低维文明向高维文明逃逸,迎来的只可能是毁灭。


他首次将量子理论引入其理论体系,量子代表着微观世界,存在电子或场这两种形态,李善友举例说,电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电磁场,这本来就已经完全超出了牛顿的一切皆物质的观点。


李善友将互联网世界的关系比喻为量子世界的场:一切皆关系,存在极大的不可知性。


如果说以泰勒等学者为代表的工商管理是基于蒸汽机文明,那么随着互联网文明的到来,工商管理是不是意味着已经到了边界,李善友说,工商管理认为一切是可计划可预见的,提倡计划与考核,而互联网的形态是完全不可预知的,张小龙曾经说我也不知道未来3个月的微信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不可知性。


李善友第一次开始成系统的解决组织形态的问题,他认为: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极致,下一步自然就呈现了。例如苹果最早是imac,然后开始做ipod,后来开始做iphone,相当于从PC公司到音乐公司再到通讯公司,这又怎么可能是提前计划好的呢?而创业者习惯做长远的鸿图规划,这种工业时代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完全不起作用了。


他认为工业时代的管理体系对互联网企业已经不适用了,封闭、科层分工,他鼓励开放、扁平化,他举例说传统企业组织架构是朝鲜的体系,自上而下分工严密,而互联网企业组织架构应该更像美国的特种部队,必要时美国总统直接指挥作战。


李善友鼓励精英小团队作战,提倡扁平化管理,他不止一次的呼吁,中层是注定要消失的,纯粹管理意义上的岗位未来都将消失,李善友对着会场上千人坦言,中层未来的出路是必须能当特种部队队长,直接打仗,而不是将精力耗在管理上,相当于管理被降维了。而小团队的好处在于不需要管理,HR的职能可以缺醒了,并且成本很低,他举例小米电视团队只有300人,而创维有3万人。


这是一种极为动态的管理架构,如同云朵一样,并不结构化,外形可以随时发生变化,多个小云朵只需要很简单的组合在就是一朵大云,而工业时代的管理架构更像一个钟,机械而僵硬。


李善友提倡自组织管理,自组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同云朵一样,每朵云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自组织不需要控制、平衡、封闭,而是必须打破平衡、尽可能的开放,管理外部化成为一种新的形态:评价你工作好坏的并不是上级,而是用户。


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工业时代为基础,提倡计划、流程、KPI,而偏偏忽略了人的因素,人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里是完全不存在的的因素,人的力量被大大削弱了,一切都是机械僵化和循规蹈矩的,在这样的体系了,奇才和创新被抹杀了。


而互联网时代的管理精髓就是释放这种被我们忽视的能量,李善友说,NB的人是最重要的,你要么自己成为NB的人,要么跟着NB的人,而中欧创业营的使命就是发现并培养NB的人,但李善友也承认,NB的人不一定是可以被培养的,但应该可以被启发。


李善友无不自豪的说,工业领域下中国可能落后美国几十年,而互联网领域的差距只有几年,但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竟然领先全世界!微信、打车软件、智能设备等等创新点都不再是抄袭,而是中国的自主创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时代的机会。


李善友的边界在哪里?


当李善友将其理论升级为移动互联网文明时,这已经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互联网文明相提并论了,李善友运用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宏观学说,强烈抨击以牛顿力学为开端的工业时代科学管理,这甚至是向全世界宣告:工业时代必将结束,甚至EMBA那一套也即将过时了,新的文明必将到来。


但李善友的思想,如同一种异端学说所不被传统行业所接纳,持反对观点的人太多太多了,抨击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家数不胜数,例如联想杨元庆、华为任正非、格力董明珠等等,尤其是当李善友提出华为正处创新者的窘境而浑然不觉时,抨击之声扑面而来,人们很难忍受区区一个中欧教授敢对任正非老爷子如此不敬,简直大言不惭,也有人说,任正非的高瞻远瞩岂是李善友所能理解的。


也许我们还记得格力与小米的对赌、苏宁与京东的赌局,而对比如今的市值,孰胜孰负已经一目了然了,而李善友更是将这种对赌称之为不同文明下的对决,再联想诺基亚的陨落,这似乎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在这条传道的道路上,李善友是孤独而艰辛的,至少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就是一个异端,但幸运的是他的思维迭代速度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仅几个月时间,理论体系已经上升到人类文明范畴,这种恐怖裂变的速度要远远超出工业思维的理论进化,至少我们看到传统工商管理学说在互联网时代来临的这十几年已经停滞不前了。


思维之间的碰撞也是一种对决,尽管李善友的力量是薄弱的,但他正以一种摧枯拉朽的虔诚感化着每一个人,认同者越来越多,实践者接力而至,中欧创业营流传一句话: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社群形态,作品心态、极致、迭代、社群,李善友已经将自己传道的思维融入培训事业,亲身实践着这种思维,这相比起那些只研究理论的传统学者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后记:


我在9月6日课程结束后当晚即完成此文,思路下笔之顺畅前所未有,这也是我第一次将李善友教授的理论体系转化为自己的文字重新整理归纳,希望能给看客一些启发。

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本身已经不重要,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代号,也可以换一个名称叫做其它思维,而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精髓如何为己所用,这显然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挑战。


在践行互联网思维的今天,多数创业者仅得其表而不得精髓,无法将新兴文明与创业本身有效融合,甚至越践行越傲慢,例如凡客的转型,处处学习小米而偏偏忘记社群二字,有产品无社群,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陈年自身是近乎疯狂的,已经进入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


也许,成功真的很难复制,在这条移动互联网文明的道路上也注定只能有少数人逃逸,如同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伴随的更是政权的倒台,时代的转换太艰难了、太恐怖了!

创业者注定孤独,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但我们坚信,主流必将衰亡,异端必定崛起,加油!(来源:颠覆式创新研习社  文:张洪)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16066458号-1 )

GMT+8, 2024-5-6 01:59 , Processed in 0.07645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