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48|回复: 3

《思考的技术》-精简版(附PDF)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7-10-2 19: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思考的技术》-精读

[日]大前研一
「卡片作者」王嘉喆
预计本篇需要41分钟


目录

  • Day 1 如何思考
№.1 本书导读
№.2 今日导读
№.3 科学的思考
№.4 思考的三大误区
№.5 请证明你的假设
№.6 今日总结

  • Day 2 如何说服
№.7 今日导读
№.8 说服的步骤
№.9 相关细节
№.10 几个要点
№.11 一个案例
№.12 今日总结

  • Day 3 如何辨明
№.13 今日导读
№.14 慎重抉择
№.15 忠于事实
№.16 据理力争
№.17 自我否定
№.18 今日总结

  • Day 4 文思如涌
№.19 今日导读
№.20 保持怀疑
№.21 说说教育
№.22 思考大原则
№.23 思考三练习
№.24 今日总结

  • Day 5 站高望远
№.25 今日导读
№.26 预知未来
№.27 如何预知
№.28 开拓思维
№.29 今日总结


№.1本书导读

本书作者大前研一,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曾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选为“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和“日本战略之父”。

而他,将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用他30多年的企业管理咨询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思考方式。

开篇的前言中,他便直说了几个道理:

  1. 时代已经大大不同,世界变化的速度太快,老一套的许多道理都不再适用。一套结论可以反复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必须学会动态、发展的思维方式,来应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1. 这是一个思考力差距化的时代。十倍的思考力可能带来千倍的收入差异,要想富,多动脑!

  1. 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固步自封的人终将被时代淘汰。

在原书中,大前研一通过七个章节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思考的意义以及方法论。

  1. 转换思路:讲的是什么才叫作真正的思考,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很多人自以为在思考但实际上并不是;

  1. 逻辑打动人心:讲的是如何运用正确的逻辑思考方法向别人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

  1. 洞悉本质的过程:教你如何从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思考的方法;

  1. 非线性思维的建议:告诉我们现实中有很多问题是开放性的,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答题;

  1. 让构想大量涌现:教我们怎样打开自己的脑洞,在生活中学会独立思考;

  1. 解读五年后的商机:鼓励我们要自己去寻找问题来思考,形成预知未来的能力;

  1. 开拓者的思维:会想还要敢想,才能开拓自己的思维,还有人生。

书中有大量案例是大前研一在本书出版前(2004年11月前)发生在日本的事件,在精简书中会简单提及,并补充一些其他的例子。说实话,本书虽然在内容的编排结构上不算十分清晰(重复较多),章节的安排也略显牵强。但是,即便如此,看完全书还是可以获得一些训练和开拓思维的角度和方法。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可能会因此受到鼓励,也想将自己关于思考的一些心得分享给别人,这个可以有!


№.2今日导读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之前,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大前研一的一些背景:

虽然是咨询行业里的明星,但是大前研一的本科竟是石油化工专业。当他还是大一新生时,在听信了石油即将被开采完的说法后,认为石油化工的前景暗淡,新能源必将取代石油,于是开始自学核能。后来,他考进了东京工业大学原子核工学系的研究所,之后又到麻省理工学院进修核能。从麻省理工毕业后,他回到日本,进入了日立制作所从事核能炉心设计的工作。

当大前研一意识到“要制造由日本人设计的原子炉”的梦想不可能实现,而建设核能发电站会被民众扔石头反对的时候——他又一次归零,放弃了核能的研究。

他说,如果发现自己的假设是错的,就应该重新做假设,再次出发就行了。之后,他阴差阳错地进入了麦肯锡咨询公司,依靠之前作为理科生而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了经营管理顾问中的明星。想想还是蛮传奇的。

那么,他凭什么视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差别如无物呢?

下面,我们就听听他对于“思考”这两个字的一些看法吧。


№.3 科学的思考

先回答上张卡片的问题:

大前研一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实现转型,完全是得益于之前上学时对思考方式的训练。所以说,上了那么多年无关目前工作的专业课,不但没有浪费,反而是为成功蓄力。

书中,他分享了一个经历,说他在考进麻省理工博士班后,发现以往的博士学位考试太简单,于是就去考了。题目是一道非常科幻的计算题:某物若处于某条件下温度会上升了几度?这个温度安全吗?在所有考生之中只有他一个人算对了数值,但却落榜了。而老师给出的原因是“你的数字是对的,但是对于思考的过程却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对一个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对于安全与否只是简单地说是安全的,而其他同学却对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过程,如为什么、怎么做。

于是,他开始不厌其烦地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简而言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进行各种实验。两年多后,他成为了全班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

科学思考的关键,在于思考的科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思考的三大误区以及正确的思考方式。


№.4 思考的三大误区

大前研一认为,他在麻省理工学习到的这种在头脑中组织思路的方法,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可能大家都知道,但却不怎么会用。除了缺乏实践,还有几大误区一直在干扰着我们。

第一大误区:将“一时的想法”当作“思考”。

思考是有套路、有流程的,而不是什么“灵机一动”。比如设计师在决定一个网站的配色时,不能拿着取色器乱选一气,然后说“我觉得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颜色好像不错”,这很不专业。正确的流程应该是,先思考这个网站开发的主要愿景和功能,然后弄清它的主要用户群体以及这群人可能喜欢的风格。如果是食品类网站,可能就需要突出干净和新鲜;如果大部分用户是女性,可能就需要多用一些比较柔和的颜色。在制定了这些基本的筛选要素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和谐好看的颜色组合,这样选出的方案就有意义得多。

然而,大多数人在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是单纯地把一时的想法拿来做解决方案。这种时候如果别人问你一句为什么,你就很可能拿不出更多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团队的领导人,更不能拍拍脑袋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没有智慧作为前提的果断只是鲁莽罢了。

第二大误区: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

比如,作为经营管理顾问,在分析某些现象后,可能会得出类似这样的结论:某个行业处于衰退中,成长速度明显趋缓,应该减少投资。整个逻辑推演看似流畅,但是如果前提“某个行业处于衰退中”不成立,后面的推演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前提在没有被证明之前,其实就是一个“假设”。如果假设为真,那么推出的结论也是对的;如果假设失真,那么那就是在胡扯。

推断现象之后,我们可以提出假设,假设经过证明以后才能拿去推导结论。为了向客户证明这个假设是正确的,就必须着手收集数据并且分析论证才行。

这个思维误区也常被推销人员所利用,他们说“如果你出了什么意外但却有保险(或买了某某东西),那么你……”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象假设成真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然后心中一动,就买了。

第三大误区:搞不清楚“现象”和“原因”的区别。

大前研一提出,在许多案例中,往往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虽然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原因引起同一个结果),其他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有时候,原因导致的现象,又会引发新的变化,这种时候就看我们能不能追本溯源找到最本质的原因了。比如,某个公司业绩不佳,在调查原因的时候,发现公司的销售人员工作时士气低落。然后,我们就觉得找到了业绩不佳的原因,于是各种团队建设活动搞起……但是如果根本的问题是产品质量不佳,办团建有用吗?士气低落很可能也只是现象而已。士气低落的原因,也许是经过努力仍然没能卖出产品。而产品卖不出去,原因可能是产品本身的设计有问题。如果头痛医脚,那么只能一直病着。

只有抓到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5 请证明你的假设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本质并且去证明呢?

大前研一给出了他的方法:实地访谈法。

通过分析,提出假设以后,为了证明假设,一定要跑到最前线,甚至跑遍全国,和一线人员在一起工作。这么做,才很有可能让问题暴露无遗。面对问题,有时候只要对搜集的资料做些分析就能隐约看到结论了。但即使如此,在有十足的把握推导出绝对正确的结论之前,还是必须到现场实证一番。在这个眼见都不一定为实的时代,不像侦探那样直接到案发现场勘察是不行的。

而且,不能作为解决方案的,就不是结论。有了结论之后,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方案之后,你需要说服决策者使用你的方案。这时候,实地考察得出的证据就是你手头的凭证。摆事实,看数据,讲道理,就问你服不服?

大前研一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逻辑思考力。一般我们常说的先见之明或直觉也是从逻辑思考中培养出来的。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问题不怕,只要逻辑严谨地分析验证,靠谱的方法总是有的。

“分析数据+实地访谈+有计划”地实验,不断循环这个过程直到最终确认结论无误,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这种思考模式是需要不断训练的,就像“武士不上战场但仍要练剑”一样。我们的思考归根究底是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不断重复某个特定的思维过程,使神经细胞的结构产生生物性的变化,才能使其成为我们可以随时运用的惯性思维。

书中,大前研一分享了他自己的训练方法: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随便找一个可能很无聊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看到一个广告,就想一想:假设这个产品需要让我运营,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它卖得更好?然后,开始思索在决策之前应该收集什么资料、该如何分析等等。这个训练呢,是大前研一根据自己当时的职业——麦肯锡的运营管理咨询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所以,大家其实可以就自己平时的工作来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同一个广告,文案的可以想想如果这个台词让我来写的话,运营可以想想这个广告适不适合投放在这里……
简而言之,在路上的时候,可以放下手机,打开眼睛和脑洞,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这样,我们的脑子也会越用越快,越用越好用。


№.6 今日总结

我们有时在网上会看到这样一句话:脑子是个好东西,希望人人都有。其实也能从侧面看出,我们经常会掉进思维的误区。正因如此,学会正确的思考才越显得重要。

关键词:

科学的思考,思考误区,实证考察法

要点:

  1. 科学的思考,在于思考的科学。

  1. 思考三大误区:误将“一时的想法”当作“思考”;错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搞不清楚“现象”和“原因”的区别。

  1. 正确的思考步骤应该是:提出假设后,通过实证考察法去证明假设,并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好让刻意的训练方法成为我们内在的思维方式。

思考与实践:

  1. 我们不妨去实验一下大前研一提出的独特的训练方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多找一些问题来思考。坚持一段时间,你可能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

  1. 在工作之余,可以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你觉得你所在的公司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会做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你的老板现在不这么做(排除没有想到的情况,想出几个不做的原因)?最后,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如何面对这几个挑战。

  1. 看新闻的时候,可以判断一下新闻中的哪些话是假设,哪些是结论。对于新闻给出的原因分析,也可以想一想那是真的原因(而非现象)吗,并去验证。



№.7 今日导读

昨天,我们了解了思考的三大误区和实地访谈法。同时,大前研一也告诉我们,思考力是需要通过训练才能不断提高的。

但是只是思考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要有足够的说服力,让别人信服,相信你是对的。思考得出的结论大都是为了能在现实中起到作用,没有人不想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吧。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如何说服别人。

大前研一基于经营管理顾问的身份,提出了一些让企业总裁采纳他所提方案的方法。若将这一点发散开来讲,对普通人也是很有必要的。许多时候你需要让你周围的人认同并且采纳你的说法。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简而言之,你得讲得有结论、有逻辑、有证据(“三有”建议)。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有逻辑”的思路 。

下面,我们会分步骤、细节、要点和案例这几方面来细讲一讲。步骤是骨架,细节是血肉,要点是重头戏(敲黑板),案例可参考。


№.8 说服的步骤

大前研一认为,只要所提出的建议有完整且足以让人信服的逻辑结构,就会具有说服力。

这就是说,组织一个符合逻辑结构的思维方法,就是提建议时的技巧。大前研一在书中反复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因为——处理任何事情都少不了逻辑思维,所以就算不需要面对客户做简报和提案的人,也要磨练自己有逻辑地呈现结构化内容的能力。

同时,大前研一也给出了一套让对方采纳自己解决方案的步骤。

首先,必须和对方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强调后续的一切讨论都要围绕这个目标。问他“你想要什么”,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想提高市场占有率”,可能是“我想改善获利空间”等。如果对方说他什么都想要,一般就可以直接回绝了,因为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一般只有一个,而对方并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其次,给出建议时也是一样,一个建议就够了。如果给出许多个建议,只会让对方犹豫不决。一句“总裁,请做这一项”,经营者就很容易动心了(因为行动的成本较低,而且,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去攻克,往往能事半功倍)。

要注意的是,你要主动提及自己已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做了无数的分析,进行过许多的实地访谈,才得到了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这样对方就更容易采纳你的建议了。同时将整理好的资料摆上台面,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将场面镇住了,看见没,这么厚,汗水换来的证据啊。

再次,只需要提炼出一个最核心的建议即可。会心一击,击中要害,一招制胜——这就是昨天我们强调要发掘问题的本质的原因之一。当然,你提出的建议可能会让对方厌恶。比如有位总裁非常喜欢自己研发的产品,而你的建议是停止销售这种产品,一定会遭到对方的反感。

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先把他当初说过的目标搬出来,让他知道我们的真正目的是要达成这个目标,而不是守住某一个产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最后,如果对方还是坚持,实地访谈的经历发挥作用的时候就到了。你可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列举大量的事实和数据来证明,告诉他你得到的才是真实的情况,这样一来他也就无法否认(虽然内心可能还是很不爽,但就是不能驳倒你)。实地访谈是收获真实证据的重要方式,而有了真实证据,再加以逻辑性的推演,除非对方明知理亏还无理取闹,否则一定不会否认你的说法。至于最终能不能按照你的建议去做,还是在对方。不过,这已经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了,我们尽了力就好。


№.9 相关细节

我们在上张卡片已经了解了完成一次咨询的大致流程:

定目标→实地访谈→得出建议→提出建议→摆证据+讲事实

不过,我们在提出建议时,还需要考虑几个细节。

当别人对提案提出异议的时候,我们需要说明这个建议是充分且必要的(即这么做未来会更好,以及想要更好的话一定要这么做),不过,这样的说明往往比较直接,可能会伤到人。例如,建议为“业务员销售能力不足,需要进行高强度的培训,以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销售部的成员可能就不开心了,心想:“嗨好气啊,我们每天累死累活的,还被说能力不行。”

所以,我们要考虑建议牵涉到的个人或者团队的主观感情因素。当你的建议是有效的,但却违背团队中某些人的利益时,对方是很难有心思去好好地执行的。为了最终让自己的建议产生成果,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吐吐槽,事前沟通,事后“关心”。

另外,在实际进行提案时,讲述的结构要清晰。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每部分做一个结论,然后应用所积累的多个小结论,导出自己认为绝对正确的整体结论,再据此提出建议。

还有一个小技巧:在一开始,就可以提到自己的整体结论,并且明示自己做了多少证据搜集的工作,以免对方先入为主地认为你在胡扯。就咨询行业而言,一般的提案可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地分为以下这几个模块:

业界的动向(大环境)→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知彼)→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知己)→改善条件(假设)→解决方案(几个待选方案中择选最优)→建议(根据方案)→计划步骤(细化建议,落实到地),一套下来,就算不能药到病除,也可以多多少少改善现状。

这个模板也可迁移到其他的领域,但不一定要每个模块都有,可适当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删减增改。


№.10 几个要点

大前研一还提出了几个在说服对方时能打动人心的要点。

首先,讲道理的时候顺序很重要。不能以“自己想说的顺序”来说,而要以“对方能理解的顺序”来说。好比说你想和生气中的女朋友和解,不能讲一堆大道理再示弱,人家已经很气了,再听大道理只会火上浇油,这时候一般以“我错了”作为开头,效果会比较好,因为在她的理解中,你多多少少也有些错的地方。道完歉,等对方情绪平静下来再一起分析吵架原因,这才是处理亲密关系的正解。生活中的其他人际关系也是这样,一开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后来会比较容易说服对方。

其次,不可仅凭现象做判断。前文讲过,现象不等于原因,而是由原因导致的。我们在找原因时不能偷懒,要实地考察。如果你能抽丝剥茧地跟对方分析层层现象底下最本质的原因,说服力一定会大大提升。

另外,必须把演示文稿熟记于心。不要照着PPT念,这样会显得非常没有说服力。大前研一提出了两个事先训练演讲熟练度的方法:一是不要看稿子,用五分钟的时间把内容全部说一遍;二是随机抽掉中间的一页稿子,看能否连贯地说完。

一个优秀的提案者应该像一个古典乐团的指挥那样,他们大脑的速度一定是快于自己的身体(手或口)的速度,这样,他们才能确保自己的呈现流畅且无误。如果对自己即兴演讲的能力没有信心,可以对着录音机反复练习一些发散性的题目,比如就“‘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就行了”这个话题,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并以此为题进行10分钟的讲话。

最后,大前研一介绍了一种“金字塔结构法”,作为基本的逻辑构成支撑。通过“彼此独立,互无遗漏”(即MECE,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分论点来层层推出上级论点,最后得出金字塔顶上的那个论点,确保最后的力都集中到一个点上。而根据结论在首还是末,可将金字塔结构分为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如果结论不是太过惊世骇俗的话(防止大家一开场就都炸了,你后面要说的证据就没人听了),一般是结论先行。


№.11 一个案例

大前研一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用较大的篇幅为我们介绍了一个现实中的案例,即当时的日本政府提出的邮政三事业(邮递业务、邮政储蓄和简易保险)民营化这件事。

由于政府的运营不当,当时的邮政三事业连续出现了赤字。问题产生了,需要解决吧。而负责这件事的道路公营公司在一开始就直奔民营化(指政府将持有权益转让给私人企业)去,虽然这只是解决的可能性之一。这有点像早点摊的阿姨问你:“年轻人,你想要一个蛋,还是两个蛋呢?”“一个就够了吧。”你想了想,回答说。而吃的时候你才一拍脑袋猛地想起来:“我也可以不要啊。”

按照大前研一的个人观点以及之前提到的解决问题的一些技巧,在讨论邮政三事业的改革之前,应该先了解其最新的实际状况,然后由此整理问题的主次,摸索解决方向的先后,思考该如何思考。

另外,真的分析下来,民营化后的邮政三事业其实都干不过快递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很快地又会入不敷出。然后,如果要保住相关机构的话,政府就要补贴,这就又回到了原点,只不过邮政三事业的名称和性质变了一变罢了。

但如果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来看的话,国营邮局其实可以转型为配送公营公司,复制最后1公里的配送服务。简单来说,就是快递、报纸之类的都集中寄到配送公司的发送中转站,然后由中转站的工作人员统一配送。这样,你就能一次性收到同一时间的不同快递了。在这个改革中,公营公司的工作侧重点可以放在标准的制定上(如作业流程和服务标准等)和监管业务等,具体的配送则可用招标的方式移交给民营企业。把饼画大(各干各的→基础建设),大家同吃。

大前研一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呢,就是想让大家看一看,在处理事情时,假如思路一片混乱,最后确定的问题往往就有问题,给出的方案也无法让人(尤其是独立思考的人)信服。所以说,科学思考大法好啊。


№.12 今日总结

在这个每个人都可以较为自由地发声的时代,说服力成了一种工作和交往中都很实用的能力。而良好的说服力其实有赖于清晰的逻辑,好比大楼靠地基。

关键词:

说服力,说服的步骤,如何说服

要点:

  1. “三有”好建议:有结论、有逻辑、有证据。

  1. 给出建议时,只需要提炼出一个最核心的建议即可。

  1. 事先准备好,结论先行,结构清晰,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建议。

思考与实践:

请回忆一下,最近一次说服别人的经历大概是怎样的?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你打算采取什么措施避开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看辩论赛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他或她是用什么逻辑说服观众的?建议拿出笔和纸,画一画金字塔结构,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有哪些。



№.13 今日导读

每天,我们都会看到洪水般涌来的信息,里面有黄金,也有泥沙;有真的,也有假。另外,在个人或集体决策的时候,也有因认识偏差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所以,如何辨明真假和是非这个问题就被摆到台面上了。

昨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提建议的技巧,以及如何说才能更打动人心。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些例子,体会看问题只看表象和看到本质的区别,以及学会如何辨真假、明是非。


№.14 慎重抉择

首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2004年3月,日本嘉娜宝公司的领导本打算将公司以4000亿日元卖给花王公司,但最后因为工会的反对,接受了政府援助的3600亿日元,通过产业再生公司。

这看起来很棒啊,公司内部还是自己做主,钱也差得不是太多。

但其实这笔账要坐下来好好算一算的,要知道,花王的物流成本在当时的日本是最低的。嘉娜宝当年统计的年营业额为2100亿日元,实际营业利润估计只有200亿日元(因其化妆品业务属于高成本业务)。假设能搭上花王的话,它的成本可降低30%,利润甚至可随之达到500亿日元。而企业价值大约等于其自由现金流量的8倍,所以花王给出的收购价其实还是蛮厚道的。但是如果接受援助的话,嘉娜宝要保持200亿的利润都难。其企业价值最多1600亿日元,日本政府竟然给了3600亿日元,也是不把纳税人的钱当钱。但当时的新闻却为政府错误的决定喝彩,而没有人提出这样是不对的。

另外,当时的日本的本土化妆品正被兴起的国外的品牌所压制。对内,嘉娜宝又干不过日本的化妆品老大资生堂。所以,要扭转现状,只有两条路:一是只留下销售渠道,用已有的渠道去卖外国产品,生产不要了;二是和成本控制的专家合作(如花王)。由于那时外资公司已经占领了好位置,所以不太可能出高价收购,看来后者才是最佳方案。

在这本书出版(2004年11月)一年后,嘉娜宝的资金又吃紧,最后还是被花王以4400亿日元收购了,在2006年初投入了花王的怀抱。如果以对话形式大略地呈现这个过程的话,差不多是这样的:

时间:2004年3月
嘉娜宝:求包养~
花王:4000亿,土豪就是我。
嘉娜宝:好啊好啊!
工会:不准你们在一起。
政府:3600亿,给,拿去花。
时间:2005年12月
嘉娜宝:再求包养!
花王:我养你啊(拿出了4400亿)。

另外,大前研一还对日本的银行业提出批评,认为当下的银行合并方式是个大错误。它们一味求大,合并后也不通过裁员或关闭部分分行来做机构重整,完全不注重运营的改善,再加上世界性的资金流动在投资证券等方面的竞争,很多银行在合并不久后就挂了。而在合并时,媒体则跟着政府喊说日本的银行业重整的问题已经解决。

最后,大前研一提到新闻报道了日本自卫队参加联合国在伊拉克的行动,日军会脱离联军自行行动,这是英美同意的。后面很快就被美国方面打脸,事实是美国公使(大使之下)在口头上说:“哦,了解了。”可到了日本的三大报社,就变成了言之凿凿的“同意”了。

在这些案例中,媒体都没有起到专业化的舆论监督职能,除了一些政治压力外,也是没有逻辑思考力,不能洞悉问题的本质的表现。

因此,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轻信媒体新闻报道,在看新闻的时候想想“5W1H”(也叫六何分析法,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处,what何事,why为何,how如何),人物时间地点是否明确可查,事情缘故发展是否合情合理。


№.15 忠于事实

我们为什么会被传媒误导呢?

大前研一给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所以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和我们的心智模式有关
逻辑思维的大前提是忠于事实,但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有私心,会习惯性地将锅往他人身上推。当公司业绩不好时,产品部的人觉得是销售部不卖力,而销售部的人又怪产品不给力。出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利己性,很少会有人保持客观的态度去调查并接受事实。

因此,要洞察问题的本质,第一步就是要忠于事实

除了自身利益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之外,阻碍我们实事求是的另一只拦路虎就是——人情关系。正面的例子可以看日产汽车的前CEO——那个拯救了日产的人——在上任之后就不顾日本的商业传统(强调合作和尽责,大企业的员工一般享受终身雇佣),减少了一半的零件供应商,3年内裁员2万,关闭工厂5家,让采购、销售和管理成本都削减了20%。

所以,在研究问题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尽量跳出自己的立场去看问题。亚里士多德说得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得到事实后,就要坦然接受,让自己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才能解决好问题。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都要在理性上先接受事实。如果觉得自己的情绪会影响自己的决策时,可以先做其他的事(如运动、听歌等),等平静之后再做决定。

综上,我们要忠于事实,在分析问题时注意要对事不对人


№.16 据理力争

如果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你的责任,那么说服别人采用你的方案就是你的义务。

在开会讨论的时候,每个人必须竭尽全力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去说服团队的其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多元的思考方向。在这个阶段,就是要不同。

但是,一旦最终通过领导决断或者是民主投票确定了一个方向,所有人都必须在会后严格地执行这个方向,哪怕是与自己之前提出的方向完全不同,这就是团队精神。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在开会讨论的时候觉得其他人说的不对,但也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意见被否决以后也不去据理力争,暗自在心中愤愤不平。而等到要去执行新方向的时候,往往又消极怠工。万一最后新方向失败了,他就事后诸葛亮地跳出来说:“我就说吧,当初如果能听我的……”好像没有听他的建议,是其他人的责任。

其实,责任在于他自己,因为他明明有正确的建议,却没有努力去说服其他人采纳。不过,纵然之前争取过了,然后碰到上述情况,还是要和大家一起想如何调整走出困境。因为走错了同样也是事实啊,那么就纠正好了。

有些人会说,领导太独裁了,我也很绝望啊(摊手状)。如果你觉得领导或团队本身有问题,那你就应该考虑要不要离开这个团队,而不是忍气吞声地在其中混日子。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的点子是对的,但是我无法说服别人啊。如果是这样,那应该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学着用严密的逻辑和如山的铁证去说服别人。

举个反面例子,嘉娜宝因为工会反对,而错失了一次卖给花王的机会,就是因为决策者没有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说服工会。作为企业的经营者,一旦证明决策是正确的,就必须秉持信念,设法说服他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在团队层面上,大前研一提出不要让公司或者你的团队成了同类人的集团,因为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同类人构成的群体时,就会失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当所有人都成了人云亦云的墙头草,新颖的想法和建议往往就会被消极对待。所以,应尽可能地保持团队内部(包括成员和想法)的多元化。

当自己的意见和对方不一样时,应该秉持信念,设法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意见。当对方讲得有道理时,也要能够马上虚心接受,不要在意什么面子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有效性。意见不同就必须据理力争,这看起来可能是矛盾的,因为许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双方争执不下的死循环中。

陷入死循环,其实是因为双方并不是真正地据理力争。我们往往看两个人因为一个问题争执不休,说了半天都是在谈各自的臆想,反复提各自的论点直至身心倶疲,却没有拿出什么实质的论据,也根本没有和别人讨论的欲望。这种争论当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将一些具体的修辞和观点去掉,对话的本质可能是这样的:

甲:我是对的!
乙:我才是对的!
甲:你错了还不自知,对的是我!
乙:哼,我就是对的对的对的(三连击)!
甲:……
(N次循环,直到一方妥协或双方都没有力气为止。)

所以,争论时,我们要使用前文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实地访谈法,先搜集好大量的证据。

毫无疑问,没有证据的论点就是假论点。


№.17 自我否定

时代在发展,足以让过去的经验失效的变化随时可能发生,所以,为了得到适用于最新状况的决策,一个团体尤其是领导者需要能够自我否定。

1981年,通用电气公司的总裁杰克·韦尔奇实施了“冲突对抗”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某个意见,设法让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怼之。若不能统一意见,就从公司内部找来第三者担任裁判员,让双方在裁判员前各呈证据,最后由裁判员判断是非。采用这个制度后,通用电气公司解决问题的速度加快了。对于这个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为每一次争论收集大量证据的时候。

在这个时代,如果不能洞悉问题本质,并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具备挑战新事业和研究企业战略的能力,就无法在职场上长久立足。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好应对不可知的未来。

面对任何问题,在找出真正的答案之前,我们都可以花时间去不断地思考真正的动机是什么以及有没有什么验证假设的方法,通过这个过程,像锤炼钢铁一样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你看到新闻里提到某个公司有了什么动作,你可以想一想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进一步收集并分析已有的数据或找到其他可以验证你的猜测的途径。

不论是外界接收到的还是自己想到的信息,都可以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否定,去对话,去进一步探索。

自我否定不是自卑,而是为了更坚定地自信


№.18 今日总结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看起来很容易,但要实践真的不易。为了忠于事实,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有理就要争,同时也要心胸开阔,懂得自我否定。

关键词:

辨明是非,忠于事实,对事不对人,据理力争,自我否定

要点:

  1. 要洞察问题的本质,第一步就是要忠于事实,尤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1. 要勇于发出和他人不同的声音,站在证据的基础之上。

  1. 自我否定不是自卑,而是为了更坚定地自信。

思考与讨论:

  1. 当你与人争论时,你是否在据理力争,还是只是基于自己的臆想?据理力争之前,你花了多长的时间搜集资料?

  1. 在公司开集体会议时,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服别人吗?有哪些因素会阻碍你表达自己的建议,然后逐个击破这些阻碍吧。

  1. 你在网上的购物(不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有多大程度是受朋友或内容提供者的影响?还是真的是你想要的?对事,还是对人?



№.19 今日导读

我们看到一些富有想象力或创意的作品时,可能不禁会惊呼:“这脑洞简直了!”

其实,排除极少数的一些天才之外,每个人的脑洞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被打开并扩大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打开脑洞吧。


№.20 保持怀疑

天空是蓝的——对于这句话,你同意吗?

不妨现在就抬起头望向窗外,看看你头顶的那片天吧。

今天,我们会先来了解一下线性思维的局限以及如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此来面对生活中和职场上会遇到的开放性问题。

大前研一定义的线性思维,就是套用公式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可能只要某个初始条件有些许不同,结果就差之千里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像过去那样在封闭的经济体制下准确地控制自己国内货币的供需。这就好像苹果落下,我们还可以粗略计算落下的方位和速度。但若换成树叶,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影响其下落的因素太多了,风的方向和大小、树叶的形状、落下的状态等等。所以,我们不能想当然,指着一处说:“树叶就该落在这个点。”虽然准确无误地判断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能通过科学的思考方法,做到整体上的一个把握(包括所谓的宏观调控)。

那么,什么是科学的思考方法呢?简单来说就是保持怀疑,质疑一切。对于任何人所说的任何话,都不抱着“就是这样”的想法,而是想“真的是这样的吗”以及“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有人说:“天空是蓝色的。”有的人的反应是:“是啊!原来天空是蓝色的啊!”但我们可以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就是科学的方法——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在第一天就有所提及,这里再次强调)。

如果只是记住别人告诉我们的结论,而不去思考,思维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可能被他人带进沟里。

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权威和专家的言论,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觉得他们的言论是值得信赖的。正因如此,更要警惕。譬如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当时提出一个观点说:“若货币供给量不断向上攀升,必定会导致通货膨胀。”但现实是,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金钱,希望能缓解通货紧缩,但实体经济却无法吸收,导致更多的货币流向美国。所以,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去分析为什么实体经济无法吸收所供给的资金,但是克鲁格曼完全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而政府也没意识到很多理论可能只能适用于某一个时间段的某一个地区,忽略了正在发生的各种事实。

因此,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无法用已有的理论解释的情况,其实就是发现新理论的机会,可以用“真的吗”确认事实,再用“为什么”寻根究底。


№.21 说说教育

顺着前一张卡片提到的“怀疑精神”,大前研一进一步抨击了日本的教育问题。

实际上,中国教育或者说整个亚洲的教育也都有类似的问题。马云曾在演讲中常常提到说中国的“教”很不错,但是“育”不行。

首先,科学思维不分文科还是理科。粗暴地把学生分成文科生或者理科生,只会让人在发展自己的思维时受到限制。因为学校会营造一种“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理科生”的氛围。其实,就高中分科后那两年的课程,实际上对逻辑思维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但这种环境造成的“期望”让一些文科生形成了“我就是逻辑不行”的心理反而真的成了他们思维的天花板——这种结果又加强了错误的印象,可以说是一种危害不小的恶性循环。

另外,学校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偏重记忆的训练,通过死板的考试制度,反复训练强化他们的线性思维能力。中学时,标准答案就只有一个。还记得吗,语文试卷拿着鲁迅的文章和很多诗人的诗歌来考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明明是千人千面,而学校居然会肯定地告诉我们:“鲁迅就是这么想的,诗人的目的就是这个。”更荒谬的是,有的学校还会剥夺学生去做其他拓展活动的时间,比如将体育课和音乐课换成语数英。这样的结果就是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校认真学习却和社会及时代脱节(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的悲剧。(编者注:目前的教育制度当然不是一无是处,它也有好的地方,例如高效有用,我们应该同时也看到这些优点,辩证地思考。)

大前研一提出,我们的教育方式要改变,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他们的记忆知识的能力。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是“街头智者”(指能够通过实践学习工作技巧的人),而非“学院智者”(指学校里的优等生)。

例如,在互联网公司面试技术类岗位的人员时,一般很少会有面试官去问应聘者一些技术问题测验他们的记忆力,而是偏向于考量他们对于技术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平时自学的方法。或者直接给他们一台电脑和一个软件的半成品,要求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指定的效果。他们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可以查看社区和论坛,如果能够找到类似的代码的话,甚至可以直接复制过来稍作修改。

因为在今天,重要的不是你记住了什么,而是你知不知道如何去找到答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记住的知识可能两年以后就过时没用了。但是如果你学会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搜索引擎和信息检索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你几乎可以保证完成所有常规性的工作。我们在平时自我学习和自我投资的时候,也要记住:学会方法比背下公式要重要得多。

最后,大前研一提了几个自我教育的方法:

  1. 培养“先前提,后结论”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如果不知道其背景,可以自己先预设,然后分析下去。如果后面发现前提有差,那么就随之调整好了。

  1. 保持好奇:好奇心能成为我们学习的动力,可能有人会说“我也想啊,可我忙啊”。请听听鲁迅先生的提醒: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1. 简化生活:生活中只要可以固定化的事情就固定化吧,例如大前研一就将自己的每件衬衫都配一条固定的领带,这样就不用去思考要怎么搭配了。思考是要耗费精力的,而我们每天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靠着这一类的训练,你可以将学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脑洞上缝的那些线一根一根又一根地拆掉,里面会跳出什么,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22 思考大原则

我们倡导怀疑精神和自我教育,其实就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并善于思考。
由于现实中许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甚至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答案。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需要先通过头脑风暴提出多种有可能的假设,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帮助我们不断思考的大原则:

生于疑问,立在验证。

大前研一在2003年出过一本书叫《中国的影响》,预言中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日本也可以通过和中国的合作使经济得以回升。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日本国内的舆论是偏向“中国威胁论”的,认为中国经济崛起后,日本在成本上便无法与之相争,所以在经济上一定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但这本书出来之后,很多人接受了“中国顾客论”,同意和中国在经济上的合作对日本也很有利。

那么,他是如何提出一个和大多数人都相反的理论呢?

其实啊,就是上面的那八个字:生于疑问,立在验证。

看到大家看衰中国,他表示怀疑。然后,他开始做出假设:中国要发展,一定会确立地方的自治权力(而这对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企的进入是有利的)。接着,他就前往中国考察,市长会对他说:“这个地方,用你的方法自由改造(为了GDP)。”大学也成立大前研一经管学院,还有很多证据让他确认了自己的假设是成功的。所以,这本看似很不一样的书就出来了。

可见,只要按着正确的方法去思考问题,真相自然就会浮现。

最后,提下大前研一分享的训练思维的方式:看着天空中的某一朵云,试着想象5分钟以后它的样子。这种训练没有正确答案,但是可以训练联想能力,让头脑能产生新的想法。


№.23 思考三练习

谈过了思考的原则,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训练思考力的三个练习(“三寻”):寻异、寻根和寻问。

寻异:把看世界的角度颠来倒去。

试着接触不同的东西,好刺激脑中不同的部位,让已被模式化的大脑产生新的构想。例如,以前习惯把书堆在书桌的左边,今天换到右边试试。平时总是用中文写作,今天用英文试试。以前写作都是从左上往右下写,今天从右下往左上写试试……反正就是经常把看世界的角度颠来倒去。人类是懒惰的,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以后,就很容易固化。好比手上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是钉子。所以,可以经常去看看不同的事物和风景是必要的。

寻根: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小时候老师常说“脑子不用要生锈”,其实很有道理。我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也不要想当然地接受,想一想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哪怕是走路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拒绝发呆,边走边思考,让头脑转动起来。如此连续不断地思考,不仅能养成思考的习惯,也能产生和积累许多经验和构想。据说诗鬼李贺就有一个习惯,平常背负小囊,骑驴而行,每有佳句,记入囊中——我们今天其实更方便,拿出手机,打字也好,录音也好,记录更方便了。

另外,在锻炼大脑的过程中,最好能够给自己一点压力和紧迫感,因为知道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天上掉的饼还要自己去捡。

这种紧迫感可以来自于截止日期、重要性、高额报酬等。比如大前研一有次被邀请去做演讲,拿了别人5万美元,压力就来了,必须要拿出能让听众觉得值票价的内容啊。因此,在写作平台上持续以文字的形式输出自己的思考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有阅读量之类的压力和奖励机制在呀。

寻问:自问自答,以及互怼。

所谓“思考”,其实就是“提问→找答案”的过程。大前研一写这本书,本质上就是在回答“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他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另外,如果你有一个可以互相否定、打击对方的诤友,彼此可以有效对话,进行辩论,那就再好不过了。试图推翻对方的假设或说服别人,可以让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就是辩论赛场上(如《奇葩说》)为什么会产生出一群思维能力超强的辩手,因为大脑越辩越强。

(编者注:如果不想自问自答或暂时没有互怼的诤友,可以在一起问答网站或社区上找你感兴趣的题作答,如知乎等。)


№.24 今日总结

刀越磨越锋利,脑子也是如此。所以,请保留或捡回你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吧,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不同,寻找证据,寻找问题。你的脑洞,是可成长型的哦。

关键词:

怀疑,教育,思考原则,思考技巧,脑洞

要点:

  1. 科学的思考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保持怀疑,质疑一切。

  1. 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掌握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思考生于疑问,立在验证,常见的练习方法有:寻异、寻根和寻问。

思考与实践:

在生活和工作中,每遇到一个问题或不寻常的事情,就猜测其原因,至少三个。
另外,注册一个问答网站的账号,开始你的第一个回答。



№.25 今日导读

我们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言论,“眼光要看远一点”“想想未来”。但是,如果想象的未来和实际上的差很多的话,可能未来真的来的时候,会打得我们措手不及。

所以,我们今天将会对预判能力的概念、如何预判及预判能力的重要性进行讲解。


№.26 预知未来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希望对未来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判。企业自不必多说,马云就曾讲过:“做企业一定不能看一年以后什么事情会赚钱,而要看十年以后什么事情会赚钱。马上就能赚钱的生意,根本轮不到你来做。”而对于个人也是一样,长远的眼光及良好的预知能力也同样重要。例如笔者有一个好朋友,很有投资眼光,2015年过年之前,她判断上海的二手房价格很快将会迅速上涨。于是,她冒着寒风,在冰天雪地中一家家地看房子,最终下手买下了火车站附近的一套二手房。过年后不久,房价果然飞速攀升。仅一个月的时间,她净赚了将近200万。

而大前研一也曾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东京的房价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另外,他在当时还预测了手机会将iPod的听歌、看视频等功能包含进去(根据当时的手机已经可以拍照引申思考而得),会具备安全保护功能(如指纹或声音),可以取代所有的卡(具有电子钱包和身份证明等功能)。他的许多预测在今天已经得以实现,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要知道的是,2004年的最好的手机是这样子的:



说起预知性,很多人都有所误解,以为是预知未来的神鬼之术,或是运气好捕捉到刚好符合未来的闪念。其实,预知性是通过理性思维产生的。我们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时候,很多问题就是预测性问题。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频繁使用打车软件一段时间后,突然有一天我刚一打开软件,它就预测出了我要去什么地方,并且将其作为默认设置显示了出来。许多人工智能软件的主要功能就是做预测,其背后就是一个算法模型。当把已有的某些特征输入以后,模型会自动推算出一个预测性的结论。那么,这类模型的算法其实是通过对大量的带有结论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归纳得出来的。

人工智能如此,人类其实也是一样。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总结、验证,归纳出一些普适性较强的规律。当新的状况发生时,我们识别出当下状况的一些特点,然后使用已有的规律来进行推演,得到预测性的判断。有言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要人性中的共同点还在,我们就能从历史中看到未来。

综上,通过理性思维,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知未来。


№.27 如何预知

当然,我们不会自己去总结世界上所有的规律,而且我们也没有能力总结出一些专业领域的规律。这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参考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

但是,在参考时,一定要小心,要抱有质疑的态度,不能盲目相信政府、开发商、学术权威或是媒体等所说的话。

都市生活电视剧《欢乐颂》(第一季)当中有一个场景:理性思考能力卓越的女CFO安迪,到她的上司家去旁听一群商界精英的观点交流会。其中有一位男士在台上滔滔不绝地分析人民币可能马上将要贬值。他的论据是:最近资金外流严重,制造业不振,房地产下滑,外资纷纷撤离。国内市场看似繁荣,其实已成衰退之势。中国经济今年将面临巨大危机。照理说这么高端的论坛,发言的都是业界权威,总该相信吧。但是,安迪却不以为然地和聊天软件另一头的朋友讨论为什么台上这个人的说法是错的。她和朋友有自己的理由:“虽然人民币接连逼近跌停线,但国库充盈,民众手里有大量资金,有市场就有需求,中国经济依旧有的是增长点。”

我们且不讨论他们的观点如何,至少安迪这样一个角色,向大家展示了何为理性思考以及独立人格的魅力。

大前研一认为,具备预知性就是能够看清楚现在正在发挥作用的力量,并知道它在未来是否依然可以持续发挥作用。不仅如此,还要能够辨别出这个倾向是否会越来越强,还是只能维持或是转弱。

最重要的是,预先知道目前在起作用的几个要素当中,哪个才是影响未来的最重要要素。

同时,他给出了一个练习方法,那就是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智能手机在未来五年之后会是怎样的,五年后的你自己又是怎样的。我们不妨也去选一些类似这样的话题来进行思考。比如,如果是自由职业者,就可以去判断自由职业市场(即自己所在行业)在未来5年的情形。

最后,大前研一提出了预知的成功模式的四要素,也就是预知性的充要条件,它们分别是:

  1. 事业领域的定义必须明确,例如移动电话就很明确;

  1. 分析现状进而推断未来的方向,针对因果关系来设立简洁而具有说服力的假说;

  1. 专注于自己应选择的方向,即使出现几个可能的选择,也应该专注其一,因为能做好一件事其实已经算是成功了;

  1. 不能忘记基本假设,就算情况有变也不偏离最初的方向(除非是被其他公司截胡或相关政策有较大的变化等)。


№.28 开拓思维

最后的最后,大前研一从技术、企业、政府、教育等方面入手,展示了开拓者的思维方式。

首先,他指出,一些新的想法和技术,很可能会让一些庞大的巨头企业瞬间崩塌。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见过许多了,比如当苹果推出iTunes音乐商店后,廉价而方便的音乐购买方式让许多CD零售商陆续破产。

在这个时代,企业界人士必须具备的是突破现有价值观的思维能力,换言之,即在商场上开拓或突破的能力。我们不应局限于旧有的价值观,要将自己的构想和预知性用在新兴的事业与社会的系统改革中,甚至是亲自发现新大陆。

此外,大前研一还提出了一些新技术、新概念,比如电子化政府、在线教育等,并指出想要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发掘巨大的商机就要去思考能产生10倍效果的方法。我们评判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常常思考它是否符合两个标准:

第一,从无到有,本来做不到的事情,有了这个产品就能做到了;

第二,是否大大提升某件事情的效率,不是1.2或1.5倍,而是至少提升10倍哦。一个互联网产品能满足其中一点,就是有意义的;二者都能满足,那往往就是要火的节奏。

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先从0到1,再从1到100。其实大部分繁琐又不需要太多创造力的重复劳动,都应该被自动化取代。这是对于未来社会发展显而易见的预判——这在许多书如《未来简史》《机器人时代》里都有提到。比如政府的窗口业务、银行的柜台,甚至是开车的司机和上课的老师,都可能被机器取代。如果在线教育可以发展到完善和健全,那么只要有一个老师提供一套最优质的教学视频,全世界的学生都可以不需要其他老师了。这样一来,老师是不是都要下岗呢?

但如果逆向思维,会发现这也是一个机会,或许能使教师不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而转向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顺利发展,让素质教育真正得到实现。

笔者曾经和一位翻译界的资深前辈讨论,在机器翻译技术越来越强大的时代,翻译是否一个夕阳行业。如果是,现在的专业翻译们将如何自处。这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已经意识到翻译行业将在很大程度上被机器代替,于是都在向文化交流方向转型,因为语言隔阂虽然可以通过机器解决,但是文化的碰撞还是要人与人来交流。笔者不禁觉得,这有些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的感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科技和自动化将解放人力,让人去从事更有意义的事。

在新时代中,我们有绝佳的机会去获得巨大的成就。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每天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力,磨亮头脑这把“枪”,然后向时代的“荒野”大步迈进吧!


№.29 今日总结

登高望远,看见了前路,我们便能做好应对的准备,甚至跑到人群的前头,成为先驱中的一员。

关键词:

预知未来,规律,开拓思维,新事物

要点:

  1. 我们通过不断地观察、思考、总结、验证,归纳出一些普适性较强的规律,并借用这些规律推算出未来的大致轮廓。

  1. 最重要的是,预先知道目前在起作用的几个要素当中,哪个才是影响未来的最重要要素——打蛇打七寸,趋势抓主流。

  1. 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每天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力,你的思维将得到开拓,甚至是突破。

思考与讨论:

  1. 思考一下共享单车、外卖等现在很火的创业公司的发展前景,五年之后,它们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1. 写下五年之后的你,会变成什么样。然后,可以用倒推法得出现在的你该做些什么。

  1. 学习完所有的内容之后,思考一下大前研一的观点,有没有你不太认同的观点,理由是什么?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跟大家一起讨论吧。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删。

来源:熊猫书院 编辑:市场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0

主题

2

帖子

2

积分

实习生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18-1-19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学习,谢谢!!!!!

0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实习生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18-4-28 00: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学习,谢谢!

0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实习生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2018-4-28 00: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学习,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16066458号-1 )

GMT+8, 2024-4-24 18:35 , Processed in 2.760195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