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的市场人 市场人的社交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78|回复: 1

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

[复制链接]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发表于 2016-8-4 15: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点 养“双母语”孩子,近年来成为很多中国家庭趋之若鹜的方向,然而"双母语"这种能力是否真的可能?德国亲子培训师杨捷给我们带来她的见闻和研究。杨捷全家原来住在德国,儿子一岁之后,她却决定回国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因为她发现,即使那些熟练掌握了四五种语言的人,也只有一种语言能支持其深度思考,但没有形成“强势母语”的孩子,往往会丢失深度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文 | 杨捷    编辑 | 吴妍娇

常常被人问到:“为什么会回国?”


我之前写过《团圆》一文,文中提到,担心孩子变成香蕉人、找不到根是一个原因,其实还有一个很“狭隘”的私人原因:那就是,万一我儿子将来酷爱思考,他的语言驾驭能力制约了他的思维深度了怎么办?


听起来很玄乎是不是?待我慢慢道来,你就能想明白啦。


儿子出生在柏林,一岁以后我们到了德国西部一座非常富庶、安逸并且没有排外倾向的城市工作。我们全家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再加上工作的稳定及优厚待遇,我们几乎不愿设想放弃它的可能性。


也就在这时,一位曾在洪堡大学读博士、教授中文的教授来我家做客,看着我家刚会走路、还不会说话的儿子问道:“你想好了吗,哪门语言给他做母语?”


我很疑惑地问:“这还用选吗?家里说中文,外面说德语,这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双语都进入母语区吗?”于是,教授不紧不慢地为我讲述了她接手过的一个学生的故事。


男孩凯的故事


凯(化名)的父亲和母亲都来自农村,不同的是父亲是个理科高材生,母亲却没多少文化。在凯两岁左右的语言敏感期,一家人随父亲到日本留学读研究生,于是凯被送进了日本幼儿园,在家里虽然父母也会和他说说中文,但由于母亲的不善言辞、父亲在家的时间又非常少,所以很快,凯就说非常流利的日语,中文则完全达不到日文的水平。


三年后,父亲到美国去读了博士,凯进入了美国的幼儿园,没有了日语环境,妈妈又不会日文,中文表达跟不上,凯开始沉默了,又是三年过去了,凯的英文水平跟不上同龄的孩子,可就在这时,他父亲的博士又读完了,又转至德国读博士后。


我的这位教授朋友见到凯时,他已经十岁了,可是越来越不会说话了。当她问他问题时,看得出他很想表达,可是非常痛苦、汗流浃背,他在自己母语区的支离破碎的语言系统中无论如何也整理不出完整的思路,表达不清他想表达的意思。


他一句话中夹杂着各种谁都听不懂的语言,自己急得抓耳挠腮、难过到泪流满面,真的非常可怜。


这个例子太极端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沉下心来仔细思考这个母语区的问题。


母语区究竟是一个“桶”,有一定的容量,满了则溢,还是一棵树,越多枝杈越能开枝散叶?


那些能够同时掌握多国语言的人究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才能做到既不影响思维能力又能够学好各门语言的?


教授朋友告诉我,她认为凯的问题出在:2岁开始学语言后没有任何一门语言,足以强势到帮助他组织他的思维并表达出来。


进而我们做出了两个推断:


1、同时进入母语区的语言不论有多少,主导思维的语言只能有一个,即你的思维语言,我们姑且称他为强势母语;


2、对这个强势母语掌握的精深程度决定你思维的深度。


多语言“天才”用什么思考?


正巧,没过多久我所在的教育机构组织了一次多语言学习研讨会,与会者有语言学研究的博士、教授,也有像我这样的做东西方教育比较的工作者。会上专门请来了十来个在至少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志愿者。


因为欧洲本来就是个多语种地区,包含日耳曼语系、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等等不同语系,小孩子在一个多语种家庭长大也就实属平常。


这些志愿者们都无一例外地将几种语言都运用地如母语一般淳熟,而且那天接触到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女士是在4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意大利人,外婆及许多亲戚家的表兄妹们在一起是讲阿拉伯语的,而他们一家又生活在德国,周围大环境是德语。


我就好奇他们为什么不混淆,于是问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等等,尤其是那位在4种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女士。


她从小在德国长大,在家说法语和意大利语,在外面说德语,在和一些表兄妹在一起的时候也能说说阿拉伯语,但显然阿拉伯语的运用能力最差。


当问及她德语和法语、意大利语那个最好。她认为德语和法语一样,意大利语次之。后来,我们忍不住追问:“当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你会用什么语言”,她仔细想过后回答:“法语。”


在德国长大,大环境是德语,为何法语竟成了她的思维语言了呢?深究下去才知:她除了幼儿园是德语环境以外,小学以后一直是上的法语学校,而且读到职高结束就工作了,即便在德国公司上班,每天都要在德语环境下说德语,思维语言竟还是法语,这不正说明了构建思维的是她掌握的最精深的那门语言吗?我们借着这个思路问了在场所有志愿者,得到的是同一个结果。


这个研讨会的结果使我感觉自己收获满满的同时,回家以后也开始和先生商量,如何构建我们自己孩子的强势母语的问题了。


最终,我们选择为孩子离开德国


我们做了这样的分析:如果孩子在德国长大,只能上德国学校,因为我们的中文学校还没有强大到如法国学校、日本学校在德国能一路直升大学的地位。那么将来他的强势母语一定是德语而非中文。


如果说他的思维深度取决于这门强势母语的精深程度,那么,如果将德语作为强势母语我家娃就没有任何优势了,因为:


  • 我们父母双方没有一个是以德语为母语的;


  • 我们几乎无法提供给他在强势母语上达到精深的帮助(他很快就会超越我们),一切都得靠他自己;


  • 如果把德语作为强势母语,我们起步也比别人晚得多,因为我们在家只说中文,他是上了幼儿园才开始说德语的,而且也只在幼儿园里说。


这样分析下来,一切都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他的思维深度,那么强化他的强势母语是第一要务,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希望成为强势母语的语言来学习。


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既不影响思维能力又能够学好各门语言了。因为他是建立在构建好了强势母语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我们批改论文时会看到不同文章,有的同学辞藻华丽、句式复杂却言之无物,或不知道他的立场、观点在哪里;有的同学句式简单却言之凿凿、条理清晰。这就与词语掌握的多少无关,而与思维力、思维深度有关了。


“语言是思考的囚笼”,在这里就有所体现。我们常常困惑于想法不能确切地表达,或者只能表达出自己思考的小小一部分就是这个原因。我们在单语环境下长大尚且如此,那么多语种环境下的孩子呢?


如果在多语种环境下长大,且这几种语言始终势均力敌,那么孩子开口晚是很正常的。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表达不够畅快的问题。


半年前,我遇到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Lili(化名)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在香港长大、在加拿大读中学和大学并在那里工作的华人,所以母亲在家一直会以粤语和英文同Lili交流,父亲说德语,Lili出生后不久父母就一同来中国工作,Lili到了3岁就进入了德国幼儿园。


见到她们时,Lili刚5岁半。她妈妈有点焦虑地告诉我,有点担心女儿能否顺利升入德国小学。


看到我吃惊的样子,就告诉我,幼儿园老师(国内德国学校里的德国老师)总说Lili不听指挥,喜欢攻击小朋友,一开始让他们请心理医生诊断,后来又要他们请五官科医生诊断听力,诊断下来都没有问题,可是家长和老师都对Lili这种要么漠视不理,要么动手攻击的行为表示抓狂。


我听了Lili成长的语言环境背景以及当下的表现,直接想到的就是:Lili的几种语言在母语区势均力敌,没有一门强势母语构建主体思维,所以,她在听到老师指令的时候,显得反应稍慢,给老师坐视不理的感觉;而当她遇到紧急情况时,她的言语表达跟不上她的思考,所以情急之下就先上手了。


这种现象在我们0-3岁的宝宝中很常见,只是因为Lili已经5岁半了,所以老师就去怀疑她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其实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强势母语没有构建出来上。而那些德国老师虽然接触过许多多语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但当时他们是在德国的大语言环境下,而现在的大语言环境是中文,无法使孩子的某一种母语立即强势起来。


当我把这些原因解释给Lili妈妈听后,她开心极了,回到学校就去联系校长,校长也很给力,给这些多语种家庭的孩子们增设了专门的德语强化班,结果,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困扰老师、家长们的许多抓狂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国内教育or国际教育,还是先看强势母语!


这个案例的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我“给孩子构建强势母语”的信念。事实上,在上海许多家长焦虑的择校问题上,这个理念也起到关键性作用。


6岁以前,孩子的大动作发展与语言发展呈交替成长模式,你会发现一段时间孩子的语言发展有一个飞跃性进步,大动作上却没有多少长进,一段时间大动作方面突飞猛进,语言上的发展好像又有些停滞,到了6岁左右,大多数的孩子都达到了一个语言与大动作可以平衡发展的年龄,所以大多数国家都会将6岁作为孩子们的入学年龄。


那么现在大家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一直强调家长们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理发展进程,横向比较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不论是择校也好不择校也罢,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里,我们还是要考虑一下孩子的强势母语究竟用中文还是英文的问题。


新加坡总统李光耀在《新加坡双语之路》一书中提到,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为了救国家于水火,采用了英文、中文为主流语言。但是官方用语是英文决定了英文成为了新加坡人的强势母语,这从我们新加坡同事用英文写信的熟练程度优于中文就可以看得出。


而现在的我们,身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将英文或者是中文作为强势母语都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选择权仍旧掌握在家长们的手中。


杨婕

微信平台“爸爸真棒”联合创始人之一。科技哲学专业硕士,曾在大学任职3年,2000年赴德留学,在德国学习工作近10年。先后求学于柏林工业大学经济数学专业、柏林自由大学学前教育比较专业、科隆教区教育学院亲子培训师方向。曾经创办德国北威州的第一个中德双语亲子班。

 来源:外滩教育 作者:杨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5715

主题

7684

帖子

769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99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16: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为文章评论:

 


TKG:

well,很显然那个叫“凯”的孩子,他的问题不是出在没有一个强势的母语上,而是出在根本就没有一个完整而足够持续的语言环境上,以至于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能够完整习得一门语言。难道说幼儿园时期迁到其他国家的人,其终生成就就一定不如本土人员厉害么?我的经验是没有关联。还可以做类似的一些逻辑推理:说话晚的孩子,其终生成就就一定比说话早的孩子差吗?这显然是没有关联的,除非确实存在这么一个实验证明不是这样。那么既然一个说话极其晚的孩子(比方说两三岁才开始会相对完整可理解地说话),其日后的成就不见得会受到任何影响,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一个幼儿园时期迁入其他国家的孩子,其未来就必会有任何问题了呢?


何菁He Jing:

两个孩子都是在多语环境里长大。女儿在两岁前有三种语言,我使用三种语言(中文为主、英文为辅、日文第三),在不同场景和环境里与孩子交流。女儿英文阅读写作和拼写从学前班(四岁半)起在同龄美国孩子里一直尖子生,而且是地道用英文思考的孩子。她一岁半上美国幼儿园时只听懂英语,完全不会讲。她5-10岁上过中文学校,一周一个小时课,每天十几分钟作业)。停三年后,14岁进入高中却直接进入中文六(美国大学中文的二年级)。她可以用中文和成人顺畅交流。但她的中文阅读能力低于口语,写作更弱一些。也许因为是强势母语?女儿从日本回美只有一岁,但我们和在美国的日本邻居一起玩时,她不会讲,但在我们全日语的交流中没有任何问题地参与playdate。她学会一些日本童谣,可在歌词的清浊音上做出准确判断。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直到日本朋友搬走。儿子也是两岁前中文为主,英文词汇只有几个。他现在九岁了,是绝对的英文思维,而且英文拼写阅读写作跟姐姐一样强。反是中文没有姐姐好,因为姐弟俩在一起从小讲英文。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说”平衡成长的双语孩子进入学龄后在语言学习能力和表现上明显更出色”的论点在我孩子身上都印证了。我觉得孩子的caregiver对于语言的完整驾驭对于儿童语言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周遭语言环境,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


卿嵩:

生活在新加坡,几乎每个小孩都是双语环境,可是并不觉得新加坡人的思维深度低于外国人,所以不太同意文中的观点。语言能力和小学后的阅读和学习关系可能更大吧,国内单一语言成长的人,表意不清,张口白话的人也大有人在。而在这边的小孩甚至是三语四语的家庭环境,到了一定时间,他自然而然的会形成一个比较有优势的语言。而之后他的看书读报都会倾向于这种语言,自然就越来越娴熟。


夏子:

我的女儿现在10周岁。一周岁开口说话时用英语(当然是简短的句子)。后来因为没有人回她英语,她日常用日语。4-5岁时我回中国,她慢慢开始讲中文……半年后发现她不用日语回我,直接拎回日本,继续在日语环境里生活。有过大约半年后,我用中文问她,她用日语回我。(意思明白,但不用中文)因为在上幼儿园,等到暑假,直接再拎回中国……直接上小学,当时不会拼音,但最终2个月后,口语、阅读、拼音都没有落后于其他小朋友。半年后,日语又不讲了,继续折腾回日本………有一个半年后,中文又忘了,又一次拎回中国………折腾过多少个来回,连我自己也记不清了。 2015年后固定在日本上学,现在4年级,真正在日本学校里学习的时间不会超过2整年半……但是,她的日语水平可以认为超过一般同龄孩子。1600多名,国语(日语)考试成绩是第11名………她可以流利的讲一口中文,看中文长篇小说。(写作肯定没有同龄孩子的水平。中国学校作业多,我经常请假不让孩子太累)作者文中例子我个人观点是特别现象。家庭教育是一个因素,最关键的是在孩子对一个语言还没有根植到底又接触了另外一个语系……家长的焦虑情绪也可能导致孩子的不安、没有自信………我从我自己孩子身上看到的结果是,2-3种语言同时进行,没有问题!! 当然2-4岁时会混合使用词语,家长不在乎(不大惊小怪,不去放大问题,这种现象自然会消失)随后的生活中,孩子自然会灵活运用。


JeanW:

教语言的老师经常提醒学生用什么语言表达就用什么语言思考,但这篇文章却緋异地举了好多例子阐述讲任何语种时都要用所谓强势母语思考。本人觉得很奇怪,写文章的人可能不是一个很专业的语言学家,至少不是语言教师。


小猫小丽:

看了全文,仔细看了留言,和多数人一样,不太同意文章观点。凯的栗子太特殊,妈妈太low爸爸太自私,综合导致他完全没有语言环境和连续的环境。。。我自己按优先级是中(绝对优先)英日,思维是在运用哪种语言时候就是那种语言,再长时间不用英或日中某一种的情况下,英日会串。我儿子是大班才开始接触英文(丢去国际班,老师半中半英,小盆友之间中为主,小老外在学校也中为主),现在两年级,讲话正如我小白领,半中半英,但是和我父母讲话,绝对全中。英文听大部无碍,说一般但能表达,阅读最次,翻译倒是很ok。日文可以听歌跟着唱,固定句子可以自己说。法文只能数数和极简对话和单词,法文阅读不行,因为我不会所以完全么环境。综合看来我觉得他英翻中么问题,就是完全么问题了,因为翻译=精读+泛读。我不认为什么会混淆神马的,因为我有连续稳定的环境,而且,我是和他交流的呀,那就好了啊,不会出现凯的问题。麻麻很重要


MONNMA:

这对父母真的蛮无语的,因为他们同时有两个思维的极端:要么觉得孩子以后德语比自己厉害了,这样不行;要么觉得孩子德语不厉害,这样也不行……所以就不要德语了,还是全家一起说中文好了……他们首先否认了聋哑人父母能养出健康会说话的孩子的可能;其次又否认了自己最为高知人群学会德语在德国工作的事实……


ling li:

这个作者没有诚实地说出他们回国的理由,肯定不是为了儿子用中文思考!她的观点简直要误导一些家长。我们一家现在住在魁北克,官方语言是法语,所以幼儿园学校都是法语,但小学有英语课,家里绝对中文。我有三个孩子,应该都是接触中文最早,因为是我自己带的。分别从16,19,6个月开始上幼儿园。老大现在八岁,中文听说没问题,读写应该比国内三年级的要差很多,我不想逼得太紧,兴趣为主,她的幼儿园时期是英语的,五岁开始才正经学法语,但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英语,她阅读,看电视都是英语法语一起上,没有任何问题。法语写作也不错。越往后,应该是法语会占主导。老二五岁,幼儿园一直是法语,但小朋友很多都是说英语的,因为人家家里都是双语,小孩子会自动选择简单的语言,英语显然是简单的那个。所以她三语都不错,英语程度超过我的想像,除了小盆友就只有英语电视,但人家学了很多。老三六个月就在法语环境,但他在家极少说法语,他开口的第一个整句是英语,证实人都是挑简单的学。现在他三岁,中文表达完全没有问题,法语我还没正经听他说过,但我不担心。说什么不能深度思考,简直笑死人了。多语种出文豪的可能性估计会小,但我也没指望他们成为大文豪。

我未能像应当地那样去生活,当回首往事,我身后是风起云涌的苍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京ICP备16066458号-1|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市场人 ( 京ICP备16066458号-1 )

GMT+8, 2024-4-26 07:50 , Processed in 0.069415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